聚焦“新質生産力”,理解2024的中國經濟
來源:中融管理培訓   發布時間:2024-03-27 11:33   浏覽次數:198

爲了幫你更深入地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我們特地邀請到了中共中央黨校的郭強教授,爲咱們領學今年的全國兩會精神。郭強教授是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接下來我将爲你轉述,來自郭強教授的領學内容。

郭強教授先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講起。這是我們理解今年經濟趨勢的關鍵基礎。在新聞發布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黃守宏在答記者問時,用了一個詞形容咱們國家去年的經濟,叫“大病初愈”。郭強教授說,這其實解答了一個問題,就是去年咱們的經濟宏觀數據不錯,放在全世界都比較亮眼,但爲什麽很多人的體感還是有點涼?這是因爲,咱們經曆了疫情的3年考驗,就像一個人得了一場病一樣。2023年是大病初愈,整體上或許還有點虛。因此去年的經濟政策,叫“固本培元”。到了2024年,還得繼續固本培元,但跟2023年的固本培元不一樣。2023年是大病初愈,而2024年是要痊愈,要恢複到更加健康、更加有力的狀态。讓每一個個體和大部分市場主體感受到的溫度,能跟宏觀數字對得上。

郭強教授說,我們要以此爲基礎來理解2024年的全國兩會精神。

關于今年全國兩會,大家最關心的一個詞,是新質生産力。郭強教授說,這個詞非常重要,是個大亮點。但是,新質生産力,需要放在一個大邏輯中來理解。這個中心邏輯中,最關鍵的一句話叫“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爲最大的政治”。

郭強教授說,政治在我們的語境中有兩個意思,不完全一樣。一個是指政治建設,跟經濟建設并列,這是狹義的政治。政治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大局、全局的意思。這裏的最大的政治,并不是新概念,改革開放初期,咱們國家就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最大的政治。今天我們重新使用這個提法,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這跟以前的提法是對應的。意思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就是中心任務。郭強教授說,這個講法的功能,就是讓幹部能夠進一步理解什麽是中心任務。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五個必須。分别是,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爲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郭強教授說,在這組論述中,最兜底、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把中國的現代化作爲新時代最大的政治。這是目标,那麽,怎麽落地呢?畢竟,現代化建設包括方方面面。哪個是中心工作呢?是聚焦經濟建設。郭強教授說,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用一個當代術語表示,就是,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而最大的政治、中心工作、硬道理,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用過的詞。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兩會,我們恢複了一些改革開放初期的語言習慣。郭強教授說,他從中體會到,黨中央、國務院,就是想恢複改革開放初期朝氣勃勃的狀态。

那麽,回到高質量發展,應該怎樣實現呢?是要堅持改革開放,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内生動力。2024年一個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謀劃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過一整套重大舉措,掀起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高潮。

好,前面說的是總體邏輯。那麽,這個邏輯落地爲具體的政策和工作,和過去有什麽不一樣呢?郭強教授說,今年有兩個特别重要的提法。

第一個是,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也就是,過去很多政策出發點都是對的,但是有的或許沒有考慮到時間、環境、氛圍,假如政策出台時機不對,就會對經濟産生負面影響。這就叫收縮性政策。一般來說,假如經濟過熱,收縮性政策能對沖過熱,這是好的。但假如經濟本身偏冷,就需要避免收縮性政策。中央有關部門首先會對宏觀經濟政策把一道關,讓各級地方工作都趨向一緻,向同一個目标發力。這個目标就是,要經濟回暖,而且要熱一點,要快一點,要高質量一點。

第二個提法是,要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也就是,經濟之外的其他政策,也要納入宏觀政策取向的一緻性評估。

接下來,我們再看今年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總基調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在這個總基調之後,還有三個統籌。分别是,統籌擴大内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郭強教授說,這三個統籌是有新意的。新在哪裏?新在順序。

第一句,統籌擴大内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3年以前的說法,主線一般都聚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但今年,把擴大内需放在前面。因此這體現出,現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的原因包括,預期不穩、活力不足。

第二句,統籌新型城鎮化和全面鄉村振興。在這個提法中,新型城鎮化擺在重要位置上。這是因爲,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城,鄉村人口相對減少。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這是涉及幾億人的問題。隻有把城鎮化做好,鄉村全面振興才有出路。鄉村全面振興需要資源,假如光從鄉村拿資源,這是不夠的,需要城鎮來支持,而前提就是必須把城鎮化做好。

第三句,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安全是底線,而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沒有發展,本質上就沒有安全。因此,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就是不能變成用安全來影響發展,而是要用安全來保障發展。

咱們再看看今年的經濟指标。2024年,國内生産總值增長5%。郭強教授說,這個目标不高也不低,也是統籌需要。同時,還有些指标要注意理解。比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3%。郭強教授說,過去我們擔心超過3%,是擔心物價過快上漲,擔心通貨膨脹。但是,假如經濟偏冷,同時物價出現負增長,企業掙不到錢,員工不掙錢,沒錢消費,就可能會進入萎縮型經濟。理解這個邏輯,就容易明白,這個指示是需要往上擡一擡的。

接下來,咱們再看看今年全國兩會中提出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其中一個關鍵叫,聚焦新質生産力抓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其中有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數字化,其中也包括數智化,還有一個是綠色化。基于主要方向,有幾個關鍵抓手。

第一個是,傳統産業的升級轉型。怎麽升級?其中一個重點是大規模設備更新。大規模,是指萬億級的規模。像技術落後的,能耗太多的,産生較多污染的,使用壽命快過了的,已經産生安全隐患的,都要更新。大規模更新就會産生大量的需求,也會産生大量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市場也會有比較大的發展。除了設備,還有大規模消費品以舊換新,包括汽車、家電、手機、電腦等。

第二個是,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比如“人工智能+”,也就是越來越多的産業和産品用到人工智能。假如本地沒有直接的人工智能産業,本地的其他産業也可以做人工智能升級。再比如,低空經濟、深海經濟,都是重要産業。同時,各個地方政府也要選準選好,避免跟别人同質化。要利用好自己的比較優勢。

同時,關于地方經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抓手是,加快市民化擴内需。市民化是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根據全國兩會之前的新統計數據,現在國内農民工将近3億人,其中有接近2億都是外出農民工。假如把這2億農民工折算成家庭,大概會有1億家庭。他們進城會産生很多需求。對城市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

那麽,怎麽才能把人氣聚過來?方式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讓有意願進城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等。

好,前面講的是關于機會與政策。那麽,動力從哪來?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其中重中之重,是讓民營經濟有活力,有信心。我們經常聽到,“兩個毫不動搖”。也就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争、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從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全國兩會,我們越來越多地把這個詞改成了,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郭強教授說,這個意思是不一樣的。強調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說明有些地區,有些部門還沒有徹底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郭強教授說,今年強調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這個落實是要落實爲法律、落實爲制度、落實爲政策、落實爲輿論、落實爲幹部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的行動。不僅對國内的民營企業,對外資也要采取積極态度,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郭強教授說,這是個強有力的改革開放信号。

最後,郭強教授說,今年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是一句話,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穩中求進是基調,後面又加了以進促穩,也就是,以穩求穩是穩不住的,要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是指不管是新質生産力還是其他,一定要先培養起新的來,然後舊的逐漸過渡。這是總結近些年的經驗,提出的非常理性、非常科學的治理思路。

好,以上是郭強教授帶我們學習2024年全國兩會精神的内容。郭強教授還說,這些是他抓取的幾個跟地方經濟發展有關的點,并沒有非常全面地介紹全國兩會精神,算是與大家一起做了一次學習。